admin 發表於 2019-5-9 20:53:58

專家傳真-以地熱發電 幫助台灣綠能達標

台電首坐「地熱試驗探勘井」在客岁年末前動工,預計民國110年前則要完成地熱示範發電廠,裝置量上看0.2至0.4萬瓩,屆時可供綠島整年8成用電。

為達到2025年非核家園的目標,我國積極發展再生能源,但愿把綠能在整體能源的配比中提高至20%。但是,各界長期以來僅將焦點放在太陽光電與離岸風電。台灣擁有豐沛的地熱,疏忽能穩定供電的地熱發電,甚為惋惜。

太陽光電長期為人所詬病的最大缺點,是不僅要有太陽光,還得與光電板間呈現最好照耀角度時才能發揮最大成果;風力發電结果最佳時凡是是冬日東北季風最強之際,沒辦法在台灣最耗電的夏日時發揮感化。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的不穩定性高,無法用做一年365天、天天24小時穩定供電的基載發電之用,仍得靠傳統的火力發點來穩定供給電力。

相較之下,地熱發電比風力、太陽光電來得穩定,同時具备「再生能源」與「基載發電」兩大特征,可以大幅低落對傳統燃料:煤、煤油、自然氣等的利用。我國地處位於承平火柴環板塊交代位置,地殼活動兴旺,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熱發電優勢,可操纵地熱來加熱地下水,使其成為蒸汽後推動渦輪機發電。今朝包括美國、冰島、菲律賓、土耳其與日本等國都有利用地熱來發電。地熱發電不受天候影響、可24小時穩定供電,是少數能做為基載電力的再生能源,也由此可見其價值。

不過,地熱開發早期須投入的本钱和風險都很是高,包含得進行地質調查、地球物理探勘、地球化學探勘與鑽井探勘等。特别廠商對地表下的資訊把握度不足,必須以鑽探方法探勘地底資訊,且得要鑽的愈深才能愈精準把握開發潛能,但也伴隨著更昂貴的開採費用。

回顧台灣操纵地熱發電的歷史,宜蘭净水地熱電廠曾是台灣第一座地熱發電廠,1981年正式運轉發電併聯,台灣成為當年全球第14個地熱發電國家。後因出現碳酸鹽結垢問題,管線鏽蝕,地熱出水量與發電量持續降低,1993年即關廠至今,國內的地熱發電量也是以掛零。但現在技術已經有進步,這問題已經可降服。

再者,新北市当局2015年與工研院互助計畫進行地熱探勘井鑽鑿作業,鑽探足供發電的地熱資源,原規劃於金山區四磺子坪籌建10MWe(百萬瓦)地熱發電廠,預計年發電量達6,850萬度,足以供應金山區及萬里區全数住民約1.6萬戶全年的用電量,但鑽探到地下1,300公尺時僅获得5.5MWe數據,使得計畫暫緩。新北市当局為積極推動多元化再生能源發展的決心,客岁12月已再次啟動四磺子坪地熱資源開發計畫並說明會,吸引業者的參與。

依據「21世紀可再生能源政策網」(REN21)的報告,在其追蹤的7種再生能源科技種類中,重要再生能源發電技術如太陽光電和風力發電,則因已開發國家補貼減少,與發展重心轉向開發中國家,導致相關投資表現不振。相反的,2016年起只有生質能發電和地熱發電在技術投資額上有所增長,此中地熱發電該年度的全世界投資額達27億美元,恰是擁有地熱條件的國家積極發展的再生能源項目,蘊含商機。

我國中油已開始钻研取熱不取水的新型地熱發電技術,加之当局積極推广新南向政策,東南亞的菲律賓與印尼為世界上重要的地熱發電國家,境內擁有全世界第二與第三大的地熱發電廠。若國內的技術真能有所冲破,不僅能有乾淨且能持續穩定發電的再生能源,乃至還能成為一套完备的地熱開採與發電的解決方案,輸出到東南亞等地利用,一舉數得。

我們也建議当局與民間互助,加大地熱的钻研與開發力道,不僅能分离再生能源的不穩定風險,並有機會藉由研發帶動投資,向外輸出完备的解決方案,實為更具前瞻的產業與能源發展标的目的。
頁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專家傳真-以地熱發電 幫助台灣綠能達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