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min 發表於 2019-5-9 22:56:29

專家傳真-台灣企業要學習的三門課

中美貿易大戰,台灣夾在中間該若何自處?從貿易的角度來看相當晦气,但從投資的觀點來說反而有可能沾恩。

鴻海是最明顯的例子,美國設廠遭到川普嘉許,FII (富士康工業富聯)又在A股風暴來臨前順利上市,兩頭满意。私募股權基金KKR以新台幣478億元併購榮化,台泥發行5.5億美元GDR,讓全球从新認識「台灣價值」。中國大陸爆發假疫苗事务,衝擊生物醫藥類股,但台灣卻乐成舉辦Bio-Taiwan,构成強烈對比。小英積極爭取台灣的國際职位地方,沒想到適得其反,台灣反而加倍伶仃,可以說民間在不斷創造台灣價值,当局卻在抵減台灣價值。

面臨全世界對台逐漸上升的正向評價,我們要若何因應?其實重點不在「根留台灣」,而在「走向世界」。只要当局不過分干預,維持開放的款式,不论是外國企業或投資基金,應會源源不絕湧入台灣,但這可能使当局與民間流於自滿,疏忽了走出去和全球互動的首要性。

全球資金近来放緩投資中國大陸,有如下幾點来由:第1、中美貿易大戰;第2、中心收緊銀根,金融體系面臨結構性調整;第3、大陸股市開始批改,本来計畫回歸發行CDR的公司如阿里、baidu紛紛喊停;第4、大陸企業放慢海外併購腳步,以往中國瘋狂海外併購,外資私募股權基金也大舉投資陸企,但現在一切嘎但是止。雖然如斯,但全球對中國市場的熱情依然存在,台灣變成最好替换選擇。外資對純台灣故事沒有興趣,但卻有極高意願以台灣作為進軍中國與世界的跳板。

面對全世界快速變遷的局勢與挑戰,台灣企業應有新的思維,重要有三個面向:

第一是「跨地区」。台灣企業不要只被動的等著別人來投資,而應主動出擊,结构全球。美國和歐洲對中國企業的瘋狂併購已有戒心,台灣企業能連貫東西,正好能代替陸企的位置。規模與資金不是問題,全世界一流私募股權基金都很樂意支撑台灣企業的海外结构,連榮化私有化都是為了結盟KKR,配合打世界盃,並藉由海外併購擴大經營款式。台灣企業相互整合只是規模的擴大,但透過國際併購卻可以重塑產業版圖,創造更高價值。

第二是「跨領域」。以往企業的美德是專注本業,但現在更要晓得「跨界」,學習進入新的領域。由於外在環境變化太快,企業必須透過異業結盟、合資、互助,不成能什麼都本身來,最很多多少操纵併購,不要在企業內部從零做起。人工伶俐和機器人的快速發展,讓不少產業一夕間被镌汰,是以企業必須學會歸零,从新定義本身。近来有許多上市電子公司投資醫療產業,切入伶俐醫療領域,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
企業若是要進行轉型,組織架構勢需要大幅調整,是以未來關鍵詞不是IPO,而是減資、重組、分拆、私有化、併購乃至海外上市。主管機關應打造開放的政策環境,好比說放寬公開收購、敵意併購的相關法規。近来金管會收緊上市公司子公司海外上市相關規定,雖是從「根留台灣」出發,但不必定合适企業必要。

第三是「跨世代」。數位經濟的興起,顛覆了傳統經濟,未來是O2O(線上加線下)的時代,以是企業要快速向「伶俐X(產業)」經營模式轉型。台灣缺少完备的數位經濟生態系,傳統電子企業又以硬體和製造代工為主,是以必須连结開放的心態,積極參與任何創新的事物,特別應強化和新創企業的連結,把AI、雲端、大數據、物聯網等創新科技應用於傳統企業的升級上面,全力朝數位化、伶俐化邁進,否則可能難躲被镌汰的命運。

總而言之,台灣企業絕對不應停滞不前、維持現狀,惟有不斷改變轉型,才能在新經濟的潮水中勝出!富士康據傳正在钻研操纵機器人代替80%的工人,微軟壯士斷腕砍掉Windows部門,假设連產業龍頭都這麼拚,其它企業焉能不戰戰兢兢!
頁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專家傳真-台灣企業要學習的三門課